《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根据爱尔兰新锐作家约翰·伯恩2006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情电影,由马克·赫曼执导,由于本身儿童题材文学与战争故事特殊性,影片被列入了12A级。影片讲述二战期间,八岁的布鲁诺是集中营德国司令官的儿子,他与“农场”(实际是集中营)围栏的另一边的一个犹太男孩希姆尔结下了友谊,从而发生了许多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
在叙事结构与人物塑造上,采用了儿童的叙事视角,保留了儿童的好奇、善良、天真的特性,不回避孩童因为害怕斥责而选择隐瞒事实的怯懦一面。影片中布鲁诺并不认同“该死的犹太人”和“高贵的德国人”的说法,即使是父亲请来了洗脑老师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反而问老师“犹太人中也有好人吧”;反观姐姐,她放弃了自己一直心爱的洋娃娃,将自己的房间贴上了德国战争相关的照片,提前结束了本该快乐的童年时光,从侧面展示了国家教育的失败与盲目、战争的残酷与灾难。
在景别细节上,“穿着条纹睡衣”的符号系统不仅仅只指集中营犹太人穿的衣服,或者最后布鲁诺换上条纹睡衣进入他以为的劳动营帮希姆尔寻找爸爸,在影片中还有好多场景也暗示着条纹所暗示的黑暗束缚,同时也采用细节伏笔将影片内容不再浮于表面。
如布鲁诺刚搬到新家很不开心坐在台阶上的画面,此时楼梯的条纹映在他身上再加上冰冷的氛围,表现出一种监狱的不自由感;
还有布鲁诺屋子里用来眺望远处的百叶窗等等,暗示被束缚被压抑的氛围与情感。
细节上,如布鲁诺在集中营被要求脱下衣帽的时候,被第二个来家里厨房削土豆的犹太人认了出来,但是他也没有声张,这里代表犹太人对德军的深深仇恨,希望与他们同归于尽的强烈愿望。
在主题上,影片采用了原小说作者的“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孩童是以自己天然的感觉去认知这个世界的”,孩童并不知道所谓大人的理性是什么,只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去认知这个世界的善恶,也呼吁着我们应该在善恶面前保留属于良知的直觉。
综上所述,《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超出了儿童文学的意义范畴,最后转折性的结局“德国小孩布鲁诺和犹太小孩希姆尔一起被毒死”,而当观众观影时,常常会觉得布鲁诺的死很可惜、但忽略了希姆尔代表的犹太人死同样令人惋惜,从而达到深刻主题的效果,在战争面前无一可以幸免,穿上条纹睡衣我们都一样。但仍存在着结局高潮可以更加激烈一点,采用蒙太奇手法去突出一面是纳粹家人搬家的快乐、一面是布鲁诺被推进毒气室的慌乱。总体来说,《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以儿童的纯真呼吁着人们不要被社会黑暗的理性所束缚保留着人性的良知,值得深思。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